返回校园网
发布日期:2015-12-24
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305  
社会实践:循环水系统中不同养殖密度对花鳗鲡的养殖效果影响

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属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是我国珍贵的食用鱼,营养丰富,市场价值高,近年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水环境污染、拦河建坝、修水库及水电站等阻断了花鳗鲡的正常洄游通道等原因,致使花鳗鲡的自然资源日趋枯竭,现已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花鳗鲡养殖条件要求较高,且需要较高养殖温度,目前海南在国内养殖情况较好,但大部分花鳗鲡仍需从日本,菲律宾进口,近年来广东、福建等地已开始进行人工养殖。

目前我国花鳗鲡养殖主要以土池养殖、水泥池养殖和水库网箱养殖3种模式为主,但在现有主要养殖模式下,均存在养殖成活率偏低,、病害难以控制、养殖成本偏高等问题,仅从养殖成活率的数据来看,如果是从白仔苗开始的话,不管以上哪种养殖模式,一般养到商品鱼的成活率都不到40%,最高60%70%。所以总体养殖效果不算理想。由于花鳗鲡的生存对温度要求高,所以除海南以外,广东、福建等地养殖场冬季都需要面临加热保温的问题。以现有养殖模式,都需要大量水源交换为养殖条件,在冬季加温季节,不但消耗较多的水、煤资源,不加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的大量污水,还会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现在有些养殖场为了节约煤碳成本,延长加温水体保有时间,从而随着水质的恶化,鱼病频发,鳗鲡死亡率和用药频率明显增加,这些都成为花鳗鲡养殖品质和推高养殖成本的制约因素。因此,近年来,许多养殖单位开始打破传统鳗鲡养殖模式,逐渐开展循环水工厂化鳗鱼养殖模式。

循环水系统养殖系统相对于传统的养殖具有养殖密度高、节水、省地、节能、减排、不受地域气候限制等特点,由于水质稳定,在提高养殖品种品质和产量的同时,还能大大提高养殖品种成活率,这是实现水产养殖工业化的有力保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多个养殖品种上都得以验证,这种养殖模式在我国也将是水产养殖业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虽然花鳗鲡养殖方式正从传统的三大养殖模式向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模式过渡,高密度的循环水养殖也的确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是,此种养殖模式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缺乏相关养殖模式下的基础研究,养殖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课题就是基于循环水系统,希望通过对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花鳗鲡养殖效果的系列研究,进行不同循环水养殖密度条件下花鳗鲡的生长性能、大小分化、健康指标等一系列比较,寻找到在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的最适养殖密度,以及相应的水质调控方法和生产管理方式,为花鳗鲡的循环水养殖积累一些基础数据,为日后更好地开展花鳗鲡以及其它鳗鱼品种循环水高密度养殖提供生产指导和供理论依据。



本课题基于循环水系统,通过对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花鳗鲡养殖效果的系列研究,寻找到在循环水高密度养殖条件下的最适养殖密度,以及相应的水质调控方法和生产管理方式,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花鳗鲡的生长性能比较;

2)不同养殖密度对花鳗鲡大小分化的影响;

3)不同密度养殖条件下分化出的不同规格花鳗鲡的健康指标评价;


20149月底,为申请大学生科创项目做筹备,包括项目方向的初步构想,在咨询了我的导师谭洪新教授后,我了解到循环水系统养殖系统内进行鱼类的高密度养殖是现代渔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我国花鳗鲡养殖产业也正由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养殖模式向节能环保的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模式过渡,只是由于开展较晚,尚缺乏相关养殖模式下的基础研究和成熟的循环水养殖经验。如果开展本课题,可以通过具体指标参数的比较研究,寻找到在循环水高密度养殖条件下的最适养殖密度,并且可以总结相应的水质调控方法和生产管理方式,在这个前景宽广的花鳗养殖产业中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它的优势在于:

1)花鳗鲡单一品种的循环水养殖目前还未见较多报道,本项目的成功实施可为花鳗鲡的循环水养殖积累一定的研究数据和理论依据;

2)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花鳗鲡的生长性能比较和大小分化研究具有一定特色和创新性;

3)在花鳗鲡养殖效果评价中,将生长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相结合,对鳗鱼养殖效果和健康水平的评价更具客观性;

4)本项目研究采用中试规模的生产系统,研究数据和结果对实际生产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得到了导师的支持后,我们开始了相关论文的查询,阅读,最后写好项目申请书。


201410月初,科创项目答辩开始,幸运的我们入选2014级市级大学生科创项目。


201412月中旬,清理养殖系统、整修系统机械与管路、分鱼计数,称量初始体长、体重;正式计入养殖周期之前,对花鳗进行挑选分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每日投饵、残余饵料的捞取与称重、水质管理与常规监测、系统卫生管理、机械设备管理等。


20141月底,暂养稳定,开始进入养殖周期;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规格在140-250g/尾的花鳗,养殖过程中设置高(200/m3)、中(150/m3)、低(100/m3)三档不同养殖密度,每个密度设置三个重复实验,每日两次常规投饲(日投饲量按体重的2%),养殖周期为45-60天。


20153月,结束第一批试验(密度或温度),称量体长、体重、采集血样、各种指标检测;养殖周期结束后,对高、中、低不同密度组群体中规格相近的个体取样(3-5/缸),依大小分化,分别从大规格、平均规格、分规格个体中取样,采用断尾采血的方式,分别检测鱼的生理及生化指标(消化酶、免疫指标两个主要方面),分别测量和记录鱼的体长、体重,计算饲料消耗。综合评价不同密度组及同密度下分化出的不同规格鱼的健康状况。

比较指标:各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体长增长率、体重增长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消耗量、饲料转化率、饵料系数,鱼体规格及分布数量。

生理指标: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沉降值、红细胞比容;脏体比重(肝、胰、胃、肠之重与体重比);

生化指标:血糖、血清总脂、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

消化酶指标:蛋白酶(胃、肠、肝胰脏)、淀粉酶(胃、肠)、脂肪酶(胃、肠、肝胰脏);

免疫指标:皮质醇、溶菌酶、磷酸酶、超氧化物酶(血、肝胰脏、头肾、肠、胃)


20156月,开始第二批试验(投饲);开始进入养殖周期;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规格在140-250g/尾的花鳗,养殖过程中设置高(200/m3)、中(150/m3)、低(100/m3)三档不同养殖密度,每个密度设置三个重复实验,每日两次常规投饲(日投饲量按体重的2%),养殖周期为45-60天。整理上批试验数据,分析统计,构思文章;


20159月,结束第二批试验(密度或温度),称量体长、体重、采集血样、各种指标检测;养殖周期结束后,对高、中、低不同密度组群体中规格相近的个体取样(3-5/缸),依大小分化,分别从大规格、平均规格、分规格个体中取样,采用断尾采血的方式,分别检测鱼的生理及生化指标(消化酶、免疫指标两个主要方面),分别测量和记录鱼的体长、体重,计算饲料消耗。综合评价不同密度组及不同密度下分化出的不同规格鱼的健康状况。

完成第二批试验的指标收集与检测工作;


截至到2015911日,我以及我的项目成员正在重复第一轮的实验,称量体长、体重、采集血样、各种指标检测;养殖周期结束后,对高、中、低不同密度组群体中规格相近的个体取样(3-5/缸),依大小分化,分别从大规格、平均规格、分规格个体中取样,采用断尾采血的方式,分别检测鱼的生理及生化指标(消化酶、免疫指标两个主要方面),分别测量和记录鱼的体长、体重,计算饲料消耗。综合评价不同密度组及相同密度下分化出的不同规格鱼的健康状况。从而获得第二轮的实验数据,之后,开展后继试验;整理数据,为之后撰写论文及文章发表工作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