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校园网
发布日期:2016-12-01
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239  
大学生养蟹闯出创业新路

1119日落幕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上,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创业项目《上海松港水产品有限公司》夺得了创业实践挑战赛金奖。不同于其他互联网思维参赛项目,上海松港水产品有限公司旗下的全可生态品牌以养殖技术为核心,以自身虾蟹产品为样板,力图从技术与实际效果两方面打动养殖户,疏解养殖风险,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 

风口下的优势结合

2014年,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空前。多篇讲述小龙虾生活习性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引发了人们对小龙虾食用安全的热烈讨论,甚至引来了央视的跟踪报道。水产养殖行业乱象究竟有多严重?底层养殖户们的生活状态究竟是怎样的?如何才能发挥专业特长为水产养殖做出一些改变?这些问题引发了许多水产学子的思考。那一年,学习水产养殖不过一年的吴泽建、陈绍坚、郑钊等人陆续找到了学院的王春老师,请他解答心中的疑惑。

作为一所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学校,上海海洋大学为每一名本科生都配备了一位学业导师,帮助他们了解专业相关知识,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王春正是几人的学业导师,平日里无论遇到任何问题,王春都乐于为学生们解答,遇到专业上的问题,王春更是责无旁贷。

在王春老师的指导下,吴泽建他们从一个校级科创项目开始做起,认真调研起了底层水产养殖产业链。恰巧陈绍坚来自一个养蟹家族,他们家族在广东一带养殖青蟹小具规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技术,也有着不少人脉,借助这样的契机,吴泽建一行利用校级科创项目的资金,深入到养殖产业链最底层,与养殖户们同吃同住,认真观察他们的养殖过程。

技术不规范、风险控制差、不具规模、没有标准,几个月的深入接触让他们明确了水产养殖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尽管农业科技不断进步,但底层养殖户的养殖水平普遍不高,加之缺乏指导,无形之中阻碍着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吴泽建一行更见证了由于风险管理不善导致养殖户承包的水塘大幅减产、甚至几近破产,养殖户们欲哭无泪的神情深深震撼着吴泽建他们。

完成了校级科创项目答辩,吴泽建等人仍没有松下这口气,对他们而言,发现了问题却不去做一些改变,这种感受实在太过压抑。几人思忖良久,终于决心将校级科创项目升级为创业项目,以陈绍坚家族原有养殖经验为基础,结合上海海洋大学丰富的水产养殖技术,将小龙虾、大闸蟹作为公司经营业务,把控好产业链首尾两端,以自身为模版复制推广,尝试推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步步维艰的创业之旅

规划妥当的几人在创业导师、河蟹小龙虾养殖专家王春老师的建议下,来到了上海的生态岛——崇明岛瀛东村打造自己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虽然上海海洋大学在瀛东村建有产学研基地,但设备陈旧、池塘与规划标准差距较大,来到基地后的一切都需要吴泽建他们重新搭建。

清理池塘淤泥、平整场地、架设围栏、搭建管网、组建循环水养殖系统,几个学习水产的年轻人在瀛东村化身多面手,水电工、泥瓦匠、挑担手,为了节约资金,除了必要的工人外,团队没有请更多的工人,几人主动承担起了基地改造的工作。大学生下地干重活的“新鲜场景”也引来了附近村民的围观,“从来没见过大学生下地干这么重的活。”

白天施工,晚上讨论图纸、确定规范,高强度的施工作业带来的不仅是基地面貌的焕然一新,几人的外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本白嫩的皮肤变得黝黑,赢弱的身体也变得壮实,活脱脱一副庄稼汉的模样。但这无形之中也拉近了团队与当地村民之间的距离,大家伙都知道了瀛东村来了一支大学生队伍,踏踏实实地干着水产养殖的事。

基地整修完毕,工作却还刚刚开始。虾蟹养殖是一门集成科学,电工、水利、气象、物理循环、生物学,每一门学问掰开了弄清楚都不容易,揉捏在了一起就需要更多的投入。作为团队的技术骨干,陈绍坚承担起了这项重任。每天四点半陈绍坚就会开始他第一次巡塘工作,俯身蹲在塘边认真观察虾蟹的活动状况,预估一天的投喂量,检查有无死虾死蟹。为了更快确定虾蟹的致死病因是细菌性疾病还是病毒性疾病,团队甚至在基地建起了一个简易的实验室,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死虾死蟹,他们便会当场进行解剖,小心翼翼地规避着养殖过程中的每一处风险。

检测水质、投放饲料、修建水草,虾蟹养殖的最佳环境需要各方面条件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而这样的平衡往往需要养殖者全心全意的投入、及时的观察与调整。灾害天气的发生也会给水质带来较大的影响,如台风的到来就会令水质明显发黄、浑浊,需要养殖者提前预判、对水质进行预防性处理,甚至在大风大雨中也需要养殖者多次查看,才能确保万无一失。步步为营的养殖背后,是团队日复一日的如履薄冰。正如团队名称“全可生态水产”的释义一样:只要努力,全都可以,吴泽建、陈绍坚他们的努力让创业之旅一步步顺畅了起来。 

养大闸蟹一样改变世界

一心扑在基地上的几人,终于也迎来了收获的季节。随着夏季的来临,基地养殖的小龙虾率先开始上市。生态养殖出的小龙虾,吃法自然也与普通小龙虾不同。有别于市面上十三香等重口味的吃法,全可更提倡清水蒸煮的吃法,只需要配上全可秘制的酱料,获得的口感远超麻辣小龙虾。更奇妙的是,由于采用生态养殖,全可的小龙虾腮丝雪白、虾黄饱满,更没有重金属富集的风险,达到了全虾可食用的标准,由此,“清甜型”小龙虾成了全可生态水产最好的代名词。

同样的,基地出产的大闸蟹质量也颇高。以往崇明养殖的大闸蟹大都为小毛蟹,个头普遍不大,而全可出产的大闸蟹个头甚至能达到六两,“青背白肚黄毛金爪”,这样严苛的好蟹评判标准也在全可生态大闸蟹上一一验证,2015年,全可生态首度出征王宝和杯河蟹大赛就捧回了优质蟹奖的奖杯。

吴泽建等人的付出终于迎来了回报,2016年,随着全可生态的扩张及与优质商家的合作,全可生态获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创业与农业的结合更是成为一大亮点,然而这样的报道也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议,不少网友在报道中留言:美国大学生创业都是搞一些高科技,我们的大学生只能养养大闸蟹?

这样的质疑更多是由于对项目的不了解。事实上,全可生态绝不仅仅是生产好蟹,从养殖场的标准化建设到投喂饲料的科学配比,从扣蟹种苗的培育到成蟹的回购育肥,全可生态希望通过“公司+技术团队+农户+股份合作基地的模式改变现有的产业链结构。通过与农户、水产合作社开展合作,在占一定股份的前提下,派遣技术团队对合作者进行技术指导,实现双赢,也实现了高校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而如今全可生态养殖出的高标准虾蟹证明了公司的技术过硬、产品优良,成为了下一步技术推广的有力证明。

吴泽建等人始终没有忘记他们的创业初心,他们没有忘记那些因风险管理不善导致减产的种植户,在吴泽建看来,解决的最佳方案无疑是分散风险,实施精细化分工。对全可而言,种苗培育、饲料配制、高效育肥是公司的核心技术,而种苗到成蟹的培育养殖户们更具经验,通过对产业链首尾两端的把控,全可生态能够实现对最终产品的品质把控,而更高的品质无疑代表着更高的收益,这样的模式是能实实在在给养殖户们带来好处的。 

创业路上 有苦有甜

2016915日,以上海海洋大学学生赵明赴台湾交流,与台湾海洋大学学生高于欣相识相恋为故事原型的电影《爱的蟹逅》正式上映,电影讲述了上海海洋大学硕士林航帮助台湾苗栗养殖大闸蟹,与水产大亨的女儿陈怡嘉因蟹结缘的爱情故事。电影拍摄期间,作为上海海洋大学的虾蟹养殖创业团队,吴泽建他们也全力支持电影的拍摄,电影中所有的大闸蟹均由他们提供。有趣的是为了保证大闸蟹的活动性,原本提供的大闸蟹道具均未做绑扎,张牙舞爪的大闸蟹竟吓得演员们不敢动手,而偌大的剧组竟找不出一个人能够绑蟹,不得已吴泽建充当起了电影的剧务,解蟹绑蟹,忙得不亦乐乎。

为了更好的把控蟹的品质,陈绍坚不得不驻扎在基地,时时观察,几乎没有出去游玩的时间。虽创业近三年,但基地的生活设施仍简陋不堪,寝室里除了基本的床和衣柜便没有更多的家具,甚至连淋浴间都是几人共用。为了节约资金,团队也没有在基地添置任何娱乐设备,空闲的时候几人只能坐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打发时间,直到一年前基地里拉好了网线,才好似让基地重新回到了文明世界。

瀛东村距离陈家镇车程近二十分钟,每次采购生活用品他们都需要来回奔波。为了节约时间,几人利用养殖塘边的空地种起了蔬菜,肉类则更多选择村里人捕到的各式鱼类。对团队而言,若是能恰巧买到一条大黑鱼,请王春老师下厨做一锅炖黑鱼,配上自己烧的几个小菜,几个人聚在一起听王老师讲讲故事,便足以告慰在基地的辛劳。

从拿到河蟹比赛的优质奖,到成为河蟹比赛中的金蟹、最具价值蟹;从校级科创项目到上海市“创青春”大赛金奖再到全国“创青春”大赛金奖,三年的时间项目从无到有成长为了老师、评委、投资人都看好的农业项目,每一步的背后都凝聚着团队的付出,而这,或许也正是新一代水产人的担当与职责。

  

(撰稿:冯元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