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校园网
发布日期:2014-06-26
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575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之洪徐鹏

 

记者手记:

奋斗不息,创新不止。对于大多数本科生来说,科研创新是遥不可及的名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更是难以想象。但水产与生命学院2011级水产养殖学本科生洪徐鹏做到了。他在水产领域的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篇,参加大型学术交流会议2次,获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并曾多次在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获奖。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同龄人:科研创新与年龄无关,只关乎态度;科研创新,人人皆能。

兴趣与专业结合专注科研创新

洪徐鹏的出生地江苏如东县,是沿海地区一个渔业大县。在那里,有很多人因为养殖紫菜、文蛤、繁育蟹苗发家致富。由此,他从初中开始就对水产病毒学、水产养殖学兴趣浓厚。2011年6月高考结束后,洪徐鹏的第一志愿选择了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

大一期间,通过“赛扶”的一个项目,洪徐鹏接触到了南美白对虾。随着项目深入,他对南美白对虾养殖越来越感兴趣,专业与兴趣的结合让他对南美白对虾的病毒性病害研究产生了动力。南美白对虾一旦发生病毒性疾病,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但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化学抗病毒药物又禁用于水产动物。如何筛选出一种病毒病防治药物,减少虾患病,从而减少养殖户的损失,这个问题引发了他的思考。为此,洪徐鹏大一下学期申报了专门研究适用虾防治药物的创新项目。从暑期开始,洪徐鹏就在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开始了他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防治药物实验。为摸清第一手资料,他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对江浙沪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及病害情况进行调研。两年间,他深入走访调研对虾养殖户30余次。最终成功筛选到了对虾白斑综合征的有效防治药物,并在他的家乡如东县的几个养殖池塘进行大塘实验,减少了虾患病的机率。
洪徐鹏在开展白斑综合征防治药物研究项目的时候正值7月高温季节,高温季节养虾是个难题。洪徐鹏的第一次实验购买了1000多只虾苗,在暂养阶段全部死光。面对失败洪徐鹏没有选择后退,而是选择了坚持。经过认真思考和总结,他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采购回来的实验虾没有进行病原检测,也没有考虑虾之间打斗的习性。再一次清池消毒后,洪徐鹏开始了第二次实验。这一次,他吸取了第一次的失败教训,采购回来就立即进行病原检测,并且为了防止虾打斗,他用石棉瓦和PVC管为虾苗精心设置了属于它们的“家”。他把这批虾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对待。每天早晨他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虾苗吸污换水投饵,每天要拎近5吨污水,一拎就是一个月,每天挥汗如雨,腰酸背痛在他的悉心照料和不懈努力下,第二次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科研成功后,洪徐鹏在撰写科研论文的过程中非常严谨认真,发表在《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上的第一篇科研论文,他前后共修改了33次,一遍又一遍确认无误后最终才发出。洪徐鹏认为,科研论文写作是科研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发表了科研论文,自己的研究才能被其他研究者知晓,才能实现科研创新的价值。撰写论文需要文献阅读量的积累,同时也需要字字斟酌,句句严谨。
为了提高论文质量,他阅读了大量文献。他说,阅读文献是科研创新的必经之路。刚开始阅读文献很痛苦,无从下手,特别是外文文献更是一个痛苦加痛苦的过程。加上一些专业名词不熟悉,经常花半天的时间将一篇文章从头读到尾,但却没太明白其中的意思,更没能提取到有用的信息。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他现在阅读外文文献已经得心应手,一个小时可以阅读很多篇,并能够有效提取到有用的信息。目前他在水产领域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关于水生动物病害方面的论文达到7篇,参加大型学术交流会议2次,获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
对于科研创新,洪徐鹏有着自己的见解。科研创新,首先需要感兴趣,兴趣驱动才会有做下去的动力,开展项目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而是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其次,作为创新,一定是新的东西,是别人没有研究的,或者是比别人更加深入,或者是对别人方法的改进等等。最后,科研创新,需要坚持,只有坚持把科研成果撰写成科研论文,研究才算完成。
如今,在水产养殖的道路上,洪徐鹏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他计划出国继续深入学习病毒学专业,不断提升研究水产动物病毒病的能力和水平。他将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为水产养殖贡献自己的力量。
别人眼中的他
活泼开朗、不怕挫折、勤奋刻苦、勇于创新,对于洪徐鹏的评价都围绕着这几个关键词。
在学院党委副书记林海悦眼中,洪徐鹏是一名有理想、有信念,有目标,有很强行动力和执行力的优秀学生。成熟有主见,不骄不躁,一入校就有自己明确的生涯规划,学习计划性强,并且一直踏踏实实坚持执行,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热爱自己的专业,虚心向专家、前辈学习。善于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己所用,学习效率高、学习效果好。
在水产养殖系主任刘其根教授眼中,洪徐鹏学习成绩优异,在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方面表现突出,值得更多同学向他学习;生物系生物科学教研室主任陈立婧副教授把洪徐鹏当成朋友。“活泼开朗、能言善辩、思维敏捷、聪颖好学、不怕挫折、勇于创新,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组织领导及沟通协作能力。尊师爱友,兴趣爱好广泛,心理素质好,是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她如是说。
2012年暑期,洪徐鹏曾在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进行科研实习。该所养殖室主任唐建清研究员这样评价洪徐鹏:“他热爱水产,在水产上投入的时间很多,尽管他目前还是一名在校大三学生,但他在学术上的成绩可以与一个硕士研究生相比。相信并祝愿他在水产领域成为一枚新星。”
在同班同学徐湛宁眼里,洪徐鹏学习勤奋刻苦,钻研学术,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平时在班级团结同学,踊跃参与班级活动,思想积极进步。作为中共党员,他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时刻不忘党员的身份,积极帮助带领后进生,在学习给予帮助,在生活上给予关心,与之共同进步。
洪徐鹏所获奖项一览
1、论文
[1]洪徐鹏,夏思瑶,唐嘉荩,张庆华,薛晖(通讯作者),唐建清. 黄芪多糖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3,22(4):571-576.
[2]洪徐鹏,陆宏达,张庆华(通讯作者),夏思瑶,唐嘉荩,丁正峰,薛晖,唐建清.黄芪多糖对克氏原螯虾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影响,上海海洋大学学报,已录用,2014,23(3):待刊.
[3]洪徐鹏.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在市售克氏原螯虾中携带情况调查,江西水产科技,2012,4:13-15.
[4]洪徐鹏.鲑疱疹病毒病的防治,科学养鱼,2013,3:63.
[5]洪徐鹏.鲤、鲫疱疹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河北渔业,2013,1:39-40.
[6]洪徐鹏,万建军.南美白对虾人工养殖中病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水产养殖,2013,9:42-44.
[7]卓莹,洪徐鹏(通讯作者).免疫多糖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江西水产科技,2013,3:40-42.
[8]洪徐鹏.水霉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渔业致富指南,2013,2:57-58.
[9]洪徐鹏.浅谈冬季常见鱼病防治技术,渔业致富指南,2012,24:62.
[10]洪徐鹏,夏思瑶,唐嘉荩,张庆华,薛晖(通讯作者),唐建清. 黄芪多糖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2013年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年11月,海口.
[11]洪徐鹏,夏思瑶,唐嘉荩,张庆华,薛晖(通讯作者),唐建清. 黄芪多糖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第九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年11月,厦门.
2、专利
洪徐鹏.一种水产饲料投喂装置,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号:201320100687.7)
3、竞赛
国家级:
2012.11 “青春使命”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奖
2013.11“青年人 中国梦”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二等奖
2013.11 “水产中国”全国大学生行业联合调研活动二等奖
省市级:
2012.10 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最佳项目奖
2013.10 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项目奖
2013.10 上海市滴水湖高校大学生创新论坛优秀案例交流二等奖
校级:
2012.5 上海海洋大学第二届九院辩论赛亚军及最佳辩手
2013.10 上海海洋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奖
4、奖学金
国家级:
2012-2013学年度国家奖学金
2012-2013学年度宝钢奖学金优秀学生奖
校级: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人民奖学金二等奖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人民奖学金一等奖
2011-2012学年度“绿微康-杨毅奖学金”优秀本科生一等奖
2011-2012学年度“汉宝奖学金”二等奖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人民奖学金一等奖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专业成就奖”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人民奖学金一等奖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专业成就奖”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发明创造奖”
2012-2013学年度“水生奖学金”一等奖
2012-2013学年度“汉宝奖学金”一等奖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人民奖学金二等奖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专业成就奖”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单科成绩优秀奖”
5、荣誉称号
国家级:
2013.11 “水产中国”全国大学生行业联合调研活动优秀个人
2014.1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
市级:
2014.5 上海市优秀共青团员
校级:
2011年军事训练优秀标兵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优秀团干部”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优秀学生干部”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优秀团员”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优秀学生干部”
2013.10 上海海洋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2012.12 上海海洋大学百年校庆杰出志愿者

(撰稿:校记者团 韦姗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