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校园网
发布日期:2014-05-27
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377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优秀青年系列报道(吴海龙)

在地球之极践行“勤朴忠实”——吴海龙

记者手记:

茫茫南极大陆,对我们来说可能仅是出现于照片、电视中触不可及的影像,但对吴海龙来说,南极之行不仅肩负着祖国、学校的厚望,也同时承载着自己的梦想。作为我校派出参加第3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博士生,在距祖国万里之遥的南极,他不畏艰苦、不惧严寒,采得300余份样品,超额完成任务。他庆幸于自己能在青春岁月里有如此珍贵的机会踏入南极考察,也立志深入研究大型海藻生态修复工作,为美化环境做出贡献。

  

中国南极考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两年一度的南大洋考察,这部分工作由大家所熟知的雪龙船所承担,主要任务是南大洋考察和物资的运输。另一部分是站基考察活动,分为度夏考察和越冬考察,站基考察的主要任务是对南极大陆进行三位一体的立体考察,同时对南极大陆的历史和演变进行追溯。我校吴海龙博士参加的是第30次南极考察任务中的长城站度夏考察任务。

科研路上没有捷径,只有“勤朴忠实”

作为水生生物专业博士生,吴海龙硕博在读期间发表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很早就向导师表达了去南极科考的想法。导师何培民教授根据其认真严谨的科研态度、踏实向上的科研精神和突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一系列考察,在慎重考虑之下确定派其参加南极考察。期间,他主要负责极地专项中长城站站基附近湖泊浮游和底栖生物调查以及潮间带浮游、底栖生物和大型海藻调查工作。出发前,吴海龙给自己定下了在圆满完成规定任务之外尽量多做、不辜负各方期望的目标。仅在海湾样本采集过程中,他就在规定与要求之外采集样本近五十个,超额完成任务。因为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较好,吴海龙被推荐为湖泊、潮间带和海湾考察组主要负责人。在南极,户外积雪严重,海滩上结的冰很锋利,鞋袜很容易被损坏,因此,袜子、防水鞋、鞋套、雨靴等装备便成了南极奢侈品。户外考察,唯一可以借助的交通工具就是自己的双腿,当背负着采样工具和采回的样品经过十几公里的跋涉走到站区时,因雪地防水靴破了,湿漉漉的鞋袜把脚都磨破了,但他从不吭声,,第二天继续坚持野外实地考察。在进行湖泊生物本底调查的采水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队员只能在身上拴好绳子确保安全,随后只身进入湖泊。每一次采水,水都淹没到胸前的部位,异常冰冷的水,让队员们只能在水中操作几分钟就要上岸,上岸后全身都会被冻得发麻。为了完成取样任务,吴海龙曾只身进入湖泊采集样本十余次。科考期间,吴海龙共取得了300多份样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较大突破。

在南极考察期间恰逢中国长城站建站30周年,长城站与国外考察站开展了众多互访活动,吴海龙随队先后拜访了智利站、俄罗斯站和乌拉圭站,并与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在长城站的日子里,他与国内外专家建立起了深厚友谊并从他们那里获取了很多知识。

一次,吴海龙带领考察组进行湖泊采样归来,恰逢国内旅游团来站参观。闲谈间,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游客得知吴海龙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时,激动地表示说:“海洋大学出来的学生很厉害,没想到上海海洋大学也参与了南极科考!”听完游客的话语,吴海龙意识到,在南极长城站这样一个远离国土近万公里的地方,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他还代表着学校,更代表着国家。在这里,他没有捷径可走,要想获得认可圆满完成任务,只能依靠踏实的作风和良好的技能。作为一名海大学子,吴海龙最终用自己的能力和“勤朴忠实”的作风,赢得了大家认可。

别人眼中的他

作为吴海龙的博士生导师,水产与生命学院何培民教授如此评价他的学生:吴海龙是老师的好帮手,他经常带队进行野外采样实践,在实践中一直保持认真负责、不畏艰难的工作作风,对多个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了较大贡献,并在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构思,取得了多项国家专利。导师希望他在今后的科研中继续努力,保持严谨刻苦的科学作风,在科研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果。

作为吴海龙的辅导员,柯蓝说:乍见海龙,你会觉得他只是一名温文尔雅的博士生,但海龙的骨子里有一股闯劲和拼劲。他有明确的目标,有想法且思路清晰,能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难能可贵的是,在认真做科研的同时,身为博士班班长,他还积极地协助老师组织班级活动,热心为同学们服务,毫无怨言,尤其热心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综合型人才。

作为中国第30 次南极科学考察长城站第四批考察队队长,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玉忠教授对吴海龙的表现予以肯定:“吴海龙善于发现问题,能够克服天气和交通等不利条件对工作的限制,合理规划采样工作。在每次野外考察之前都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具有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张玉忠说:“生活中他热心帮助队员,虚心向老师们请教问题,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相信他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不断成长,做出更大的成绩。”

考察中,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副院长茅云翔教授与吴海龙博士合作开展了长城站站基及附近区域潮间带生物本底调查工作。在他眼中,吴海龙严格遵守考察纪律,工作目标明确、计划安排合理,善于克服各种不利条件对工作的影响。工作中,他认真负责、勇挑重担,具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经常与队友进行学术和工作上的沟通,照顾队友的生活,与考察队员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赢得了队友们的一致好评。

  

  

吴海龙科研情况一览

1.申请专利

[1] 发明专利:一种螺贝与水生植物合理混搭构建生态护坡的方法申请号:201310522595.2(第1完成人)

[2]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河道阻截式水生植物生态浮床,专利号:JL.201120245795(第1完成人)

[3]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悬浮式沉水植物种植床专利号:201320653347.7(第1完成人)

[4] 实用新型专利:节杆支撑式沉水植物种植网床专利号:201320659592.9(第1完成人)

[5]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分区式鱼草养殖网箱申请号:2013207564881 (第1完成人)

[6]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低污染型水生动物养殖网箱申请号:2013207461207(第1完成人)

[7]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沉水植物网箱申请号:201320634090.0(第1完成人)

[8]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型反硝化脱氮装置专利号:201220654124.8(第3完成人)

[9]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连续沉降式沉水植物生态网床,专利号:JL.201120029573.9(第4完成人)

[10] 实用新型专利:可移动的水域净化用仿生态浮床,专利号:JL.201120314393.5(第5完成人)

2.发表文章

[1] Bioremediation efficiency of Gracilaria verrucosa for an integrated multi-trophic aquaculture system with Pseudosciaena crocea in Xiangshan harbor, China[J]. Aquaculture (SCI)2012, 326: 99-105.(第2作者)

[2] 连续可调式沉水植物网床对河道水质的修复[J]. 应用生态学报(CSCD核心库). 2012, 23(9): 2580-2586(第1作者)

[3] 冬季苦草与伊乐藻对贡湖水源地水质净化效果研究[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2,21(2): 73-77.(第2作者)

[4] 三沙湾海域周年水质变化与评价.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4,232):228-236(第3作者)

[5] 可调式沉水植被网床对泥沙型富营养化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研究,生态科学,2013,321):34-39. (第4作者)

[6] 绿潮藻浒苔对赤潮藻中肋骨条藻化感抑制作用初探热带海洋学报,录用(第4作者)

(撰稿:校记者团 张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