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雪龙”和“雪龙2”号船同时抵达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中心考察基地码头。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吴智超老师圆满完成第36次南极科考任务,随“雪龙2”号顺利返回。
本次考察首次以“双龙探极”模式实施,“雪龙2”号2019年10月9号从上海启程奔赴南极。“雪龙2”号作为我国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首航南极,受到国人和世界的高度关注。本次科考历时198天,总航程35000余海里。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队此次打破了我国极地科考的多项纪录。
吴智超此次科考主要任务为南极鱼样本的采集、极地鱼类发育过程的基因表达研究、建立极地生物功能基因挖掘和功能在体研究的技术体系、南极鱼类宿主和寄生生物的相互关系研究等。
吴智超(右)、苏世源(左,上海海洋大学校友)在长城站附近柯林斯冰盖
南极长城站为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其所在的菲尔德斯半岛为乔治王岛最大的无冰区,是南极生物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此次南极长城站考察是上海海洋大学首次选派教师执行。吴智超对菲尔德斯半岛海域地形进行了解和实地勘察后,选取了6个采样点进行样本采集工作。共获得3科6种南极鱼,采集到海水样品30份,原位分离水体微生物和其它生物。在对这些南极鱼进行人工养殖的过程中,基本掌握了其食性、适宜的生存温度范围、溶氧量等环境参数。这些珍贵样品和数据的获得为南极鱼类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和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吴智超在进行近海垂钓作业
在圆满完成考察任务的同时,吴智超还参与了“雪龙2”号船与南极长城站的海上卸货工作及“雪龙2”号学术交流活动。
吴智超(左一)和同事进行海上卸油工作场景
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多次承担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及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的极地科学研究项目,常年选派教师和学生参与南极科考,为我国的极地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