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校园网
发布日期:2022-11-28
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180  
水生生物系教师应邀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做水生态监测专题培训

为提高水生态监测队伍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做好水生态监测工作,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近期举办了“生态环境监测大讲堂之水生态监测专题学习(培训)”。水产与生命学院水生生物系张玮副教授应邀于2022年10月13日和11月15日,面向来自全国各省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开展了两期技术培训。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各省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技术人员和相关科研团队,共100余人参加了培训。

培训中,张玮以“浮游植物的形态分类和生态特征”为主题,详细地介绍了水生生物分类与水生态监测的关系、浮游植物的生态调查与监测方法、样品的保存和鉴定方法,并分别以蓝藻、硅藻、绿藻、裸藻、甲藻等门类中的常见种属为例,对它们的生态学特性和环境指示应用等进行了讲解和培训。

2022年,“水生态监测”已成为环境监测领域的热词。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出台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并开展考核试点;在《“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中,明确强调要增强水生态监测。水生态监测是指对水生生物及影响水生生物生长繁殖的生境、水质理化和水文等指标开展的监测工作,这与传统的水环境监测反映水体的污染状态非常不同,是新时期新时代的新要求。

上海海洋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水生态调查研究的单位之一,早在1952年和1956年就成立了鱼类教研室和水生生物教研室;很多著名的鱼类学家和水生生物学家,如朱元鼎、孟庆闻、伍汉霖、梁象秋、严生良等,都长期在学校工作,具有厚实的科研沉淀和学科基础。新的时期,在党中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水生系师生在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河湖水体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等方面开展大量工作,分别在黄浦江和淀山湖生态健康评估、巢湖十八联圩生态监测和修复、长江江豚监测与保护、上海三座水源地水生态保护、“上海之鱼”水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水生生物系师生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以学校成立110周年为契机,继续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踔厉奋发,积极投身到美丽中国、乡村振兴、长江大保护等国家战略中,做好社会服务,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供稿:水产与生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