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校园网
发布日期:2023-03-05
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197  
耕读 | 雷锋精神——爱是火种,生生不息

耕读 | 雷锋精神——爱是火种,生生不息

生命团委 生命团团 2023-03-05 09:55 发表于上海
图片

01

疫情防控,彰显青年责任担

图片
图片

2022年3月初,疫情再次严峻起来,学校封闭管理期间,课余时间总能在学院办公室看到李俊钚的身影,主动帮学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统计信息、分发物资、忙前忙后,不辞辛劳。同时,李俊钚作为班级团支书,积极配合辅导员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以身作则,不聚集,不扎堆。他与班长组织学生骨干成立了班级疫情防控搞工作小组,有序带领班级同学完成核酸检测、每日晚点名信息填报等工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每一代青年都有各自的青春担当。疫情封校期间,作为党员的李俊钚主动报名了核酸检测志愿者,负责维持室外检测场地秩序。这一站,就是五个多小时,尽管小腿酸胀,但他仍旧在风雨中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在小区核酸检测工作中,李俊钚又成为了一名“大白”,多次协助医务人员完成小区960名同学的核酸检测工作,用实际行动彰显青年责任担当。





02

永不言弃,用爱传递梦想 

在李俊钚6岁时父母离异,而后跟随父亲生活。高中时期家里接连的变故让李俊钚感到人生无助。父亲外出务工意外摔伤留下后遗症,奶奶务农时突发重病不幸离世,而他在高三时也因为营养不良和学习压力患上气胸。不幸接踵而至,家里困难到了极点。

幸运的是,在党和国家的脱贫政策帮扶下,李俊钚家里的条件慢慢得到改善。国家助学贷款等资助让他不再因为学费问题而发愁,能够静下心来投身学业。“心中的爱与温暖支持着我”,通过努力学习,李俊钚成功考入上海海洋大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03

志愿服务,带动勤工助学团队

图片

进入大学后,李俊钚奋发向上,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自强奖学金等,以及“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优秀学生干部”等多项先进个人称号。从小山村到大上海,李俊钚的成长之路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这些让他的内心感到无比温暖。他多次参与志愿工作,担任献血志愿者、春运疫情防控志愿者等等,在志愿服务中感恩、回馈社会。

图片
图片

李俊钚在学院助理岗位上已经工作了三年多,在日常工作中协助老师完成学院的“奖、贷、勤、助、补、减”等工作,以勤工助学工作岗位为宣传前沿,大力宣讲资助政策,并组织助理团队,结合自身受资助经历,面向学院新生开展资助政策宣讲等活动,涵盖11个班级的300余名新生。





04

扎根支教,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在离上海一千八百多公里外的李俊钚的家乡,还有一群像他曾经一样的留守儿童。他们由于在心理上、教育上、学习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学习上自觉性差、学习习惯欠佳,学习成绩落后,最终早早辍学打工。在经济困难的家庭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看到这种现象,李俊钚的内心很煎熬。“我想做些实事让他们的人生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图片

从2019年开始,李俊钚积极响应国家教育脱贫的号召,并联合清华大学“知行川渝”支教团,在他的家乡安富镇开展支教服务。“我想让孩子们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绝不是一句空话。”四年多来,支教活动辐射了辖区内的11个村,支教队伍逐步扩大到了33人,团队累计服务乡村学生超过600名支教内容涵盖了学习方法分享、资助政策宣传等多个方面。“我想做那扇窗,让孩子和家长们能够通过我看到外面的世界,让学生资助的光也能照进他们的生活。”





05

贴心家访,众筹经济精准扶贫

“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一把伞。”作为学校资助宣传大使,李俊钚联合发起了弘毅励志奖学金,众筹3.1万元,用于鼓励5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在家访路上,他和支教团的伙伴风雨兼程,累计行程300公里,让资助政策入户,入脑,入心。

家访一名高三贫困学生小建时,有两个画面令李俊钚深受感触,一处是小建母亲贴满膏药的手,另一处是房间里一背篓的药。于是支教团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带小建母亲去县人民医院看病。同一座医院,李俊钚想起了他自己曾经在那时的场景,奶奶在ICU抢救,父亲远在青海赶不回来,只有未成年的他,独自守候。“凌晨的医院过道上,拿着奶奶的病危通知书,坐在冰冷的长椅上,内心的孤独无助,只有我自己知道,那真是欲哭无泪呀。”

正因为亲身经过,所以才感同身受。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爱是会传染,更会温暖人心。小建对李俊钚说自己一定尽最大的力去学习,等以后有能力了要给妈妈治病。“我相信,爱的火种,也能在小建的内心延续。”李俊钚如是说。





图片

06

知行合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图片

李俊钚从国家脱贫攻坚战中获得了希望,如今他将青春的力量贡献到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在校期间,受到学校王成辉教授在西藏培育“亚东鲑鱼”,实现科技扶贫事迹的感召,怀着带领乡亲们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想法,他申请留级转专业到双一流学科水产养殖专业,依托双一流建设平台,将所学融入到家乡农业发展当中。

实践出真知,李俊钚利用暑期时间,在家乡开展稻虾综合种养产业调研,深入到养殖一线,了解养殖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形成调研报告,助力乡村振兴。在与养殖户的交流中,李俊钚还了解了他们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并以自身为例,宣传资助政策,让学生资助跟随他的脚步走进大山里的养殖户家庭,让养殖户子女的求学梦想也能像他们的产品一样走出大山,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长、更宽、更久!

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面对党的二十大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李俊钚始终牢记习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寄语:“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新的伟大征程上,无论风云如何变幻,青年们都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守初心使命,勤学励志,自强不息。如今,李俊钚选择保研至云南大学,回到西部,希望用自己的经历搭建起东西部沟通交流的桥梁,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07

专题采访


1、雷锋精神蓬勃传承、历久弥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站在当下,你觉得雷锋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我觉得雷锋精神的内涵是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在志愿服务中感受人与人之间温暖,同时也通过志愿服务将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

 

2、除了学生的身份以外,你还是一名支教老师。在这段宝贵的支教经历中,你对雷锋精神有什么新的理解吗?

当我每年假期拉着行李箱路过村头,碰见教过的学生时,他们都会很高兴地向分享他们在学校的见闻;遇到学生的爷爷奶奶时,他们会邀请我到家里坐坐,讲一讲学生的成绩又提高了一些。学生能够在逐步地引导下取得进步让我感到很欣慰,也让我感受到了奉献的成就感。四年多来,我也在把这份成就感转化为“螺丝钉精神”,将自己“钉”在支持乡村教育的路上。

 

3、你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社会问题?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支教时发现一部分乡村的留守儿童,他们由于在心理上、教育上、学习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学习上自觉性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较差,而不得不早早辍学打工。在经济困难的家庭中,这种现象更加突出。他们眼神里的迷茫与无奈让我感到很痛心,也更加坚定自己坚持支教的决心。

 

4、能否给大家分享一下在生活中你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推动着你践行雷锋精神投身于志愿活动当中?

生活中我比较随和,开朗爱笑,课余时间最喜欢去西操场踢足球、赏日落。我想是“感恩”推动我投身志愿服务,因为我高中时期家里的变故让我感到非常无助,是国家资助政策帮我圆了大学梦,同时还有社会爱心人士、老师、同学、乡亲等给予了我真诚无私的帮助,这让我内心充满力量,所以想在志愿服务中感恩回馈社会。

 

5、我们看到你将自己青春的力量贡献到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中,你觉得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雷锋精神是否有所体现?

乡村振兴涵盖了许多方面,比如乡村教育振兴,乡村产业振兴等等。而我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水产养殖专业的大学生,将个人的成长结合到乡村教育和乡村产业的发展需求中,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具体的行动中,想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想这也是雷锋精神内涵的一部分。

 

6、能否结合自己的经历,为同学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雷锋精神做出一些建议?

希望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勇敢迈出投身志愿服务的第一步,从身边小事做起,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践行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