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校园网
发布日期:2023-03-05
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187  
​耕读 | 雷锋精神——他给花花草草颁“身份证”,给长江珍稀鱼类写“传记”!

耕读 | 雷锋精神——他给花花草草颁“身份证”,给长江珍稀鱼类写“传记”!

生命团委 生命团团 2023-03-05 09:55 发表于上海


漫步于海大校园

你也许关注到

树上有一些亮闪闪的金属牌

牌子上介绍了

树木的名称、学名和一个二维码

拿出手机扫一下这个二维码

可以读到一篇介绍的科普小文

这其中的点点滴滴

要从一位名叫周明玮的海大学子说起


图片

周明玮:上海海洋大学

水产与生命学院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为花花草草颁“身份证”

      头戴遮阳帽,脖子上挂着单反相机,在校园里走走看看拍拍照是周明玮的常态。周明玮可不是来海大参观的游客,而是校园里科普达人。

      2017年,周明玮进入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学习。彼时的他,对校园中花花绿绿的各种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闲暇时到处逛逛,探索校园里的植物,遇到特别感兴趣的还会采集一点材料对照一些科普文章的描述细细解剖观察。

图片
图片

扫码识别后的科普文章

带上“身份证”的植物们

      时间长了,周明玮萌生了做校园植物科普的念头。一开始,他只是拍拍照、发发朋友圈,后来在黄旭雄老师和周志刚老师的支持下,他决定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让更多同学了解这些身边的植物。

说干就干!就这样,一个做植物科普的小分队成立了。喜爱植物的周明玮同学负责科普文章写作,精通计算机的陈团结同学负责二维码和网站制作,还有两位同学负责其他相关的事务。

      由于周明玮曾经在上海辰山植物园标本馆暑期实习,对植物园里带二维码的植物挂牌记忆犹新,因此团队采用二维码挂牌链接原创科普文章的形式进行科普。

      很快,银闪闪的植物挂牌点缀在校园的草木之间。在第一教学楼附近,植物种类丰富且学生活动频繁的地方,团队为很多植物挂上了“身份证”。周明玮说:“尽管写原创科普文章颇费时间精力,但哪怕只有一位同学读到文章后觉得学到了点什么,并对这些看上去平平无奇的植物多了点兴趣和关注,我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给长江珍稀鱼类写“传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2022年暑假,本科毕业的周明玮在机缘巧合下得到锻炼自己做科普的好机会:上海自然博物馆官微开了一个名为“江毓万灵——长江珍稀物种系列”的科普文章合集,专门介绍长江中和长江流域的珍稀动物。周明玮同学受邀为这个系列写稿子。他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且相对熟悉的长江珍稀鱼类——白鲟、胭脂鱼和中华鲟。

      网上有关长江珍稀鱼类的科普文章很多,但怎样写能更有特色,唤起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值得下功夫研究。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周明玮广泛收集中英文资料,仔细研读并认真思考,将长江珍稀鱼类的故事还原,写出生动的鱼类“传记”,呈现给读者。

      “我从小就非常关心中华鲟保护,这次有机会用自己的文字为之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算是我的荣幸了。因此,我尽量全面地收集资料并仔细解读,用准确客观又生动的文字将中华鲟的命运和动物保护工作者拯救中华鲟付出的巨大努力呈现在读者面前,希望我的文字能唤起更多人对于中华鲟乃至更多水生动物的关注。”周明玮说。



图片

剥开知识的“硬壳”

图片


      2022年,周明玮成为了一名上海海洋大学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读研期间,周明玮不仅积极参与科研,还有一个小目标:为上海海洋大学的科研成果写科普文章。

      “作为一所‘双一流’高校,上海海洋大学每年都有大量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但或许由于专业间的‘鸿沟’及个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许多同学可能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研究成果知晓并不多。”周明玮解释了自己的初衷。

      因此,周明玮希望能在读研期间写作科普文章,让更多同学、校友乃至校外人士了解海大各个学院的师生在做什么。“虽然我的专业是生物学,但我感兴趣且有所了解的领域还是挺广的,化学、食品、海洋等都是我所关注的话题。我也相信自己有能力解读这些领域的文献,用自己的文笔剥开知识的‘硬壳’,把有趣又易于理解的‘内核’生动地呈现给校内外读者。”



专题采访


1、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能否分享一下作为一名学生,你觉得在新时代雷锋精神有什么新的内涵?

      我想引用大学思政课本里的一段话: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人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因此我们应当意识到,当我们谋求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时,我们同时也在谋求和维护自己的长远利益。


2、是什么推动着你想继续科普这项事业,在其中有遇到过一些难题和趣事吗?

      做科普对我来说算是一种情怀了。我小时候没啥别的兴趣爱好,唯独喜欢读科普画报和百科全书,上中学以后则喜欢浏览科普网站“科学松鼠会”和阅读科普杂志《科学世界》。沉浸在知识海洋中的同时,我也很向往那些科普文章的作者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工作,这也推动我走上如今攻读生物学专业的道路。

      当我读初中时,“科学松鼠会”网站的slogan“剥开科学的坚果”令我感触颇深:科学知识就像一粒坚果,虽然作为果仁的“知识内核”非常可口,但剥开坚硬的“果壳”,也就是突破专业学科的“壁垒”令很多人望而却步。因而科学工作者就像松鼠一样,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表达能力剥开科学的“果壳”,将美味的“果仁”以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当时我觉得科普工作是一件很崇高的事。

      我感觉自己做科普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平衡科学性和可读性以及篇幅。我们知道,学术论文中有很多专有名词、概念和术语,其他领域的人通常未必了解,因此需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解释,很多时候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为了说清楚这些东西而导致文章过于冗长,也严重影响阅读体验。因此,如何深入浅出而又简洁明了地进行阐述,是我做科普面临最大的挑战。当然,当我解决了上述问题,写出一篇知识性与可读性俱佳的科普文章时,我会感觉非常有成就感。


3、你认为在科普的过程中,有哪些事例与雷锋精神有所匹配?

      我认为雷锋精神的内核就是“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我在做科普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我投稿科普文章,有些是无偿的,有些会有稿费,但我很清楚自己写科普的初衷是传播科学知识,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并非为了稻粱之谋。因此无论有无稿费,我写科普文章都会尽我所能写得最好,特别是在准确性上要求一丝不苟,哪怕多花点时间。我觉得这才是对读者认真负责的态度。


4、在新时代,能践行雷锋精神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有什么可行的、有意义的学雷锋行为吗?

      我认为作为大学生、研究生,弘扬“雷锋精神”可以从关心、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做起。现代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们都经历过高考、考研这样剧烈的竞争,未来也或多或少会面临求职就业的竞争压力。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只有竞争——恶性竞争只会带来内耗,两败俱伤。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共同进步,推动社会发展。大学的环境算是相对轻松和谐的,因此我觉得在美好的大学时光,我们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团结协作。小到课上的小组讨论和课后的小组作业,大到实验室课题组,我们置身于这些集体中,应时刻保持集体观念,尽到自己的责任,多给组员们关爱,大家共同进步。


5、你觉得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在哪里?在未来你想从事一些什么方面的工作呢?还会继续进行这项事业吗?

      我认为科普工作往小了说是丰富公众的精神生活,往大了说某种程度上或许关乎国运。生产力高低决定着国家的盛衰,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受到科学教育的人有多少及其接受科学教育的程度和质量所决定的。科普工作能吸引更多人对科学技术产生兴趣,这些人当然更有可能主动接受科学教育乃至从事科研工作。因此,科普工作对于培养科技人才多少还是有些帮助的。

      我现在是一名研一学生,目前在做一些关于鱼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我还没有想好未来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但只要我还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我会坚持把科普这件事做下去,算是自己对曾经受到大量优质科普作品恩泽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回报吧。